根据胸部肿瘤多学科研讨会上提出的一项研究,超过1/5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治疗期间会产生各种类型的耐药性,这些患者可借助活体检验从而调整其治疗方案。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中心胸部肿瘤学家Zofia Piotrowska博士说: “尽管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初出现了较高的不良反应,耐药性通常产生于治疗开始后的9到13个月之间。多达一半的时间里,从第一次活检中查出的主要耐药性机制通常与第二次进行活检的无关,而第二次活检观察到的耐药性机制又有可能会揭示潜在的、有针对性的、新的耐药机制。”
多达30%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突变所驱动,患者通常用抑制基因活化的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几乎所有的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终都会对治疗剂产生抗性。肿瘤活检确定患者的特异性继发突变;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不常规地获得活组织检查。
Piotrowska说:“我们希望这些发现将促使临床医生在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挑选新的治疗方案时,能够考虑重复进行活组织检查。我们现在觉得这种二元正负分类可能低估了抵抗癌的真正异质性,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阻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获得潜在的有效治疗策略。”
Piotrowska及其同事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至2016年,从221名患者中取得的355份活检样本,发现其中有64%的19号外显子缺失,33%的其他激活突变,这221名患者中69%是女性,中位年龄是59岁,年龄跨度从28岁到88岁不等。
当患者对一线EGFR抑制剂治疗表现出抗药性后,研究人员通过活检检查了肿瘤样本的各种遗传因素,包括T790M(常见的二级突变)。活检的百分之十九同时显示出一个以上的耐药性机制。 正如预期的那样,61%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现了T9090突变。
此外,18%的患者具有EGFR扩增,5%具有MET基因的扩增,3%从非小细胞肺癌转化为小细胞疾病,2%获得PIK3CA突变和1%获得BRAF突变。
总体而言,37%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 = 83)在发生EGFR耐药后,在治疗期间接受了两次随访。这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49%的活组织检查的耐药性机制有所不同,其中20%的人获得T790M突变,11%的人失去了这种机制。 17名失去T790M的患者中有3人在第二次活检中表现出新的抗药性机制。
研究人员还评估了多次活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07个活组织检查中的两个(0.7%)导致临床上显着的并发症。 另外,13%(n = 28)的患者能够进行三次或更多次的抵抗力活检。
Piotrowska说:“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这83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接受了两次后抗药性活检的患者中,近一半的患者在活检1和2之间观察到了抵抗机制的变化。 “在活检1和2之间失去T790M的17例患者中,有3例在第二次活检中发现有新的耐药性机制。
Piotrowska将肿瘤抵抗的异质性描述为“相当复杂”,并指出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充分了解耐药性的各个时间点。
“显然,事情是静态的,一个主要的阻力机制正在发挥作用,这可能是过度简化现实,我们需要学习更多,”Piotrowska说。
“抗性癌的异质性可能有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在实践层面上,对于临床医师,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一线EGFR抑制剂治疗并且肿瘤进展时,现在有许多不同的技术。听很多临床医生说,他们首先进行液体活检以寻找T790M,因为在目前的时代,我们有FDA批准的二线靶向治疗方案。“ - 由Chuck Gormley
目前全国三甲医院正在开展一项 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的临床治疗;
患者可以点击如下链接获得项目详情
http://www.51xinkang.com/linchuangyanjiu/11.html
请填写表单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及相关情况,我们会安排医师联系您,
如果您不符合该项目,也请填写表单,待有跟您相关的项目开展时,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谢谢!